罗闽时评丨强化全员危机意识,越是艰难越向前!

  当前,国际关税战、贸易战愈演愈烈,贸易壁垒加剧,钢材价格持续低位震荡、市场需求疲软、原料成本高企、政策与市场的博弈暗流涌动,企业利润空间遭受双向挤压。我们虽然在三月份实现了盈利,但内外部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,面临着诸多困难挑战,不能有躺一躺、歇一歇的麻痹和倦怠。

  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高国顺在生产经营例会上深刻指出:“我们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唤醒全员危机意识,倡导精打细算的优良传统,破除‘抓点不抓面’思维,强化数字智能化管理和绿色低碳转型,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,提高企业生产效率,推进全过程精细化管理,才能打好这场扭亏增盈的攻坚战,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!”

  要把危机意识内化为行动自觉。企业的命运与每一位职工紧密相连,生死存亡和改革发展关乎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,无人能够置身事外。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”这不是危言耸听,职工和企业是“一条绳上的蚂蚱”,当企业失去市场竞争力,再精湛的技艺也无处施展;当产线被迫关停,再忠诚的坚守也将失去支点。每个人都要怀着“不进则退”的危机意识,树立“企业靠我发展,我靠企业生存”的理念,少些计较,多些奉献,少些抱怨,多一份责任,少一些懒惰,多一些上进心,以知足、感恩、努力的态度,把本职工作做好。目前,我们的组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,各项工作已步入正轨。改革的道路上充满了挑战与困难,各级领导干部更要提高站位、以身作则,把标杆立起来,到现场、打头阵、做表率,不怕接烫手山芋,勇于挑最重的担子,敢于啃最硬的骨头。只有时刻保持着危机意识,做任何事情都把困难想得更充分,把情况想得更复杂,把过程想得更曲折,对形势发展多想几种可能,多做几手准备,才能始终保持着进取的精神和不灭的斗志,才能在这场你死我活的“白刃战”中活下来。

  要把精细化管理贯穿生产全过程。当行业洗牌的浪潮汹涌而至,企业存亡的关键已不再仅是设备与技术,更是每个员工能否成为精细化管理的“细胞单元”。精细化管理一直是我们的“传家宝”,它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生存之战的核心战场。各事业部要强化全过程精细管理,打破工序壁垒,建立串联式协同思维,齐心协力抓好生产组织。铁前要优化配矿结构,合理增减折扣矿使用比例;钢后要持续优化定尺定重,精准控制铸坯长度,加速新品种研发;采购销售端建立“期现结合+战略联盟”模式,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。以日成本动态为抓手,推进全面对标学习,与自己最好的水平比,与兄弟企业比,与行业先进比,查找差距,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,强化成本效益过程管控。同时,要锱铢必较降成本,围绕节约每一度电、每一滴水、每一张纸、每一颗螺丝等方面来优化运行操作,把“消除一切浪费”的精细管理理念深植到各工序,主动参与降本增效行动,从工艺优化、能耗控制到管理创新全链条挖掘潜力,让“省下的就是利润”成为肌肉记忆,以月保季,以季保年,全力以赴实现扭亏增盈。

  要以人工智能赋能转型升级。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制造业的要求,产品低成本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,我们必须向绿色化、低碳化、高端化、低成本化方向迈进,久久为功。如今,数智化转型已不仅是技术升级的选择题,更关乎行业存续的必答题。伴随DeepSeek在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崛起,正在重塑钢铁行业发展格局,推动钢铁行业向“智造”时代迈进。近年来,罗源闽光持续跟踪智能化前沿技术应用,着力推进“智能制造”进程,通过“福建三钢智能应用系统”实现集团共享层到罗源区域制造、现场执行的全面覆盖,但智能制造建设离实现生产效率提高、能效水平提升、质量稳定性提高、员工劳动强度降低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。我们要树立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思维意识,以成本、质量、能源等重要生产经营指标为导向,积极拥抱新技术,主动融入新赛道,探索人工智能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,重点运用AI算法建立能耗模型,通过数据驱动生产决策,改进工艺优化管理,提高经济效益,降低运营成本。

  为者常成,行者常至。钢铁行业的“寒冬”,恰恰是锻造组织韧性的熔炉,每个罗源闽光人都应意识到,我们既是行业危机的承受者,更是破局重生的创造者。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勇气推进精细化管理,方能在行业周期的凛冬中熔铸新生。让我们以“创业者精神”重拾“成本利器”,用精细化管理的实绩证明:凛冬虽寒,但钢铁人的斗志比钢更炽热;危机虽重,但改革者的智慧定能劈开新天!